
在電商洪流對一切零售商品領域構成摧枯拉朽之勢時。有二個行業卻始終屹立不倒,一個是房地產業,面對房地產電商的沖擊,房產實體中介似乎越開越多,越來越旺。另一個是菜市場,農產品電商始終無法搶了菜市場的飯碗。
如果說,房地產電商沖擊不了房產中介,是因為房地產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,房產簽約過戶、稅費征繳等手續并非網上就能全搞得定的,所以給房產中介留下了生存空間。那農產品作為擁有產值達數萬億的第一產業,農產品電商的前景應該值得期待,但是即便是阿里、京東、一號店這樣的電商巨頭,在涉足農產品這個領域時卻如履薄冰,小心謹慎。
筆者認為,目前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主要面臨著六大難題:如發展迅速但比重較小,標準化制約大規模流通,中老年民眾習慣菜市場,缺乏較好的電商模式、高昂的物流成本,較低的客單價賺了吆喝不賺錢。
其一,與購買家電、服裝不同的是,購買農產品主要是中老年人為主,他們對互聯網電商既陌生,又不太信任。一方面中老年人對電腦上網的熟悉度并不很高。另一方面,中老年人喜歡新鮮的農產品,他們相信眼見為實才更重要,而網上的幾張圖片,并不能保證其在電商那里購買的農產品就肯定新鮮。所以對中老年人來說,買菜跑農產品市場才是他們的首選。
其二,農產品電商近年來發展快速,但是整體規模偏小。資料顯示,阿里平臺上農產品銷售繼續保持快速增長,同比增幅在到112.15%,對應交易額約為421.3億元。除了陶寶外,中糧、京東、順豐等不同領域的巨頭們都積極在這一領域布局。就連一號店、蘇寧易購等電商巨頭也在去年涉足生鮮電商領域。據統計,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。
盡管農產品電商這幾年發展迅猛,不過身處體量日益龐大的電商行業,農產品電商所占的比例很小。舉個例子,國內電商標桿的淘寶網,2013年完成農產品交易額約421.3億元,這個數字在淘寶高達萬億的年交易額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就連“雙十一”當天,淘寶的交易額380億元,也與其一整年的農產品交易額相差無幾。
另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結果,去年我國GDP達到56萬億元,其中作為第一產業的農產品產值是5.7萬億元。而據業內人士分析,目前農產品的網購滲透率只有2%,相比服裝、電器等將近20%的滲透率,行業前景雖大,但是規模始終太小。處于群雄逐鹿,皆不成氣候的紛亂戰國時代。
其三,產品如何標準化?我國農產品標準化水平程度不一。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,如面粉、玉米、棉花等,經過幾十年發展,大多形成了工業化流通的標準體系。但蔬果、鮮肉、海鮮等大多數農產品,目前仍以非標準化的狀態存在,難以在電商平臺上形成規模流通。
作為非標準品,一些農產品的采購、物流、銷售等環節,與目前成熟的標準品電商業務完全不同。現在網上賣的農產品是需要經過標準體系認證的,有認證才能銷售,比如綠色標準、有機標準,這是電商市場的流通規則,也是硬性門檻。然而現實是,大部分國內的農業生產者都是小農戶,他們沒有這個意識去給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做一個質量認證的背書。即使是有農戶有這樣的意識,但也被較高的認證成本所嚇退。
而由于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、集體化程度高,加上良好的食品安全信譽度,各大電商在拓展生鮮品類時,首先會考慮引進國外的農產品來增中用戶的粘性。去年,天貓銷售的美國車厘子,13天訂單額就達1500萬元;預售的阿拉斯加野生海產也獲得消費者熱情追棒,而這些產品均來自于海外。
其四,如何克服物流短板。電商燒錢,世人皆知。但是農產品電商其實更加燒錢。目前,農產品電商中比較成熟的類目,如堅果干貨等,由于門檻低,競爭激烈,而被認為是“藍海”的生鮮電商,在遭遇前端貨源問題的同時,還要面對高昂的物流成本。
干線物流和末端配送是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。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獨特性,在配送過程中,冷庫必不可少,同時還必須要有冷藏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,以及冷藏周轉箱及恒溫設備。否則,再優質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也會變質。
目前我國冷鏈運輸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,仍有較大差距。國內僅有7萬多輛冷藏車,平均2萬人有一輛;而日本是15萬輛左右,美國是25萬輛左右,平均800-1200人就有一輛冷藏車。據專家估計,要接近發達國家的冷鏈運輸水平,國內至少需要60萬輛冷藏車。
此外,一個冷庫的建造成本從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,投入較高但能輻射的區域有限。此外,冷庫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,一個1000平方米的冷庫一年的電費就要100萬元左右。筆者認為,生鮮電商其行業發展的規律,離開冷鏈作支撐勢必難以為繼。而冷鏈、冷庫的建設又十分燒錢,這是一般的電商網站所不能承受得了的。
其五,客單價格較低,電商盈利能力不強。像大眾水果、蔬菜、肉食等產品,本身的價格就比較低,產品附加值并不高,導致客單價較低,盈利能力不強,這是多數生鮮電商難以逾越的門檻。而高端生鮮市場,能夠相應地提高客單價格,但是受眾面卻很小。業內人士稱,目前生鮮電商客單如果低于200元,抵押物流成本和流通損耗后,將是一筆虧本的買賣,但過高的客單價又會打擊消費者購買的熱情。
其六,生產者和流通者中間缺失了一環。目前的狀況是,在供應鏈的前端,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成為流通的首要問題。而在供應鏈中端,單一農戶難以形成規模化的貨源。專家們指出,由于缺乏既懂農業又懂電商的專業人才和服務機構對貨源進行組織,似乎生產者和流通者之間缺了這一環。
試想一下,一個小農戶,就這么幾十畝地,種出來的那點產量,中間的流通成本很高,電商平臺不可能幫你流通。所以產量是不是足夠大,目前是電商選擇銷售農產品時的標準之一。筆者認為,要使小農戶把自己種出來的東西放到電商渠道,讓專業的電商做專業的事情,讓農民回歸種植,這之間需要一個專業機構在貨源和渠道的兩端進行撮后連接,做到碎片化資源整合。
毋庸置疑,隨著中國互聯網電商的興起,農產品電商的市場前景也非常廣闊。但是但是農產品電商與服裝、家電等電商相比,其前進的道路將并非坦途。擺在中國農產品電商面前的是,如何做大自己規模?如何克服物流短板?如何找到生產者和流通者之間的缺乏一環?如何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管理?如何解決客單贏利能力不強的問題?而只要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,那么互聯網農產品電商的春天就會來臨。不過,筆者認為,解決以上這些問題,需要政府、電商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,而這就需費時日了。










